4月24日,第九个中国航天日。同时,中国商业航天发展也已进入第九个年头。业内人士将此前九年称之为“中国商业航天1.0时代”。
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及商业航天到今年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商业航天又迎来新的机遇。业内认为中国开启了“商业航天开启2.0时代”。
在中央政策推动下以及地方政府寻找经济新动能的热情鼓动下,围绕商业航天的新一轮投融资热潮渐起。
今年1月,东方空间研制的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遥一)运载火箭首飞并取得成功……在各项政策支持下,商业运载火箭发射次数增多,商业卫星组网喜讯频传,地面运营新场景新模式也层出不穷。
地方政府纷纷“入局”
2015年被视为中国商业航天发展元年。当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标志着中国航天迈向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道路。
商业航天发展九年时间,2024年对商业航天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发布的《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显示,2024年是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关键之年,预计中国航天全年实施100次左右发射任务,有望创造新的纪录,中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将迎来首次发射任务,多个卫星星座将加速组网建设。
艾媒咨询数据则显示,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自2015年以来保持高速增长,2017年-2024年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预计2024年商业航天市场规模约达2.34万亿元。
由于商业航天产业带动力强、关联产业多,北京、上海、天津、深圳、武汉、宁波等多个地区陆续出台商业航天发展政策,商业航天产业园区和基地也在多个城市落地。
针对航空航天产业的支持政策。北京市印发了《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其中在未来空间领域提出面向未来太空探索需求,重点发展商业航天、卫星网络等细分产业。
在促进商业航天领域的发展方面,上海则提出到2025年,形成从火箭、卫星、地面站到终端的全覆盖产业链。新引进和培育10家商业航天重点企业,培育5家具备科创板上市条件的硬核企业,扶持一批民营“专精特新”优势企业,实现空间信息产业规模超2000亿元。
江苏则将发展商业航天任务列入了整个省的航空航天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并提出重点发展火箭发动机及主要结构部段、微小卫星、有效载荷和分系统研发制造。推动卫星数据与地理信息及互联网数据的深度融合,重点发展高精度定位终端和服务运营商,加快集成导航定位、通信、信息增值服务的位置运营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北斗省域广泛覆盖和深度应用。
浙江大学微小卫星研究中心主任金仲和此前在接受财联社采访时表示,从全球经验来看,航天产业商业化是大势所趋。在开发太空资源的进程中,民间力量可以与“国家队”互补并形成良性竞争。
蓝箭航天CEO张昌武在接受财联社采访时表示,商业航天发展确实迎来重大的窗口期和机遇期,也决定这个阶段行业和企业需要更加的冷静和务实,需要更加的扎实和严格。应该说国家从政策和资源层面对商业航天有了系统性的指引和保障,接下来就需要企业做好自己交付成绩。
商业航天产业链众多,溢出效应强
中信证券研报预计,商业航天时代,航天活动遵循以盈利为主要目的、遵循市场机制,因此运载火箭的低成本、大运力是未来的趋势。参考SpaceX的发展历程,预计未来十年中国商业火箭核心受益于卫星星座建设,市场空间将达千亿规模。
由于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地方政府发力航天产业链或集群建设。例如,北京市正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建设“火箭大街”,将达14万平方米,设置共性技术平台、高端制造中心、创新研发中心、科技互动展厅四大功能分区。
地处亦庄的蓝箭航天,是北京火箭大街项目筹建的见证者、参与者。蓝箭航天CEO张昌武也向财联社表示,目前中国商业航天处于蓬勃发展阶段,政策、资金、人才等要素整体在朝着商业航天产业聚集。从业内企业的角度来看,竞争与机遇并存。在火箭、卫星、卫星互联网、卫星下游应用等赛道上,尽管商业化的程度不一,但都出现了许多市场参与者。
同样地处亦庄的星际荣耀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李勇鹏在接受财联社采访时也表示,商业航天产业链特别长,是典型的链主型行业。以火箭为例,研发、生产涉及到所有的工程学科,所以在产业链从材料到制造再到应用,方方面面的带动效应和需求非常强。
“上游包括基础材料、零部件、芯片等电子元器件的生产加工。再往下是分系统级的制造,比如卫星上的天线、陀螺等等。然后是系统级,包括火箭的生产和卫星的总装生产。产业链下游是发射服务环节,之后是应用端。比如去年华为、小米推出了卫星通话功能的手机就是应用端的例子。”李勇鹏谈到。
在中国宇航学会成员、航天科普传播专家白国龙看来,商业航天作为有着万亿产业的潜力赛道,不仅能够带动航空航天产业上中下游的域内企业,同时有着很强的溢出效应。
“以山东海阳为例,该市是一个仅有50多万人口的县级市,但却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港口条件,发挥航天、海工等工业制造基础雄厚的独特优势,打造航天海上发射母港。同时作为商业航天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海阳航天文旅产业也迅速发展,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观礼火箭发射,航天文旅板块也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白国龙说。
白国龙向财联社向分析,商业航天对教育、文旅、科普、传媒、市场营销等领域都将带来新的增长机遇。比如这两年白酒、汽车、首饰、服饰、数码3C等品牌纷纷选择商业火箭作为品牌营销合作的平台。与此同时,不少地方也开展航天旅游、航天研学、航天科普,这些来自其他领域的合作也反向推动了商业航天发展91微操盘,增加了其在大众心中的认知,也让更多投资机构关注到该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