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力编辑/徐喆)近日,市场流传平安银行宣布将上海办公的信用卡、消费金融及金融市场部门员工回迁至深圳总部,此举被部分员工和网友解读为“变相裁员”。据悉,平安银行根据2023年考核标准制定了不同的搬迁补贴政策,并给出了较短的搬迁期限,要求员工在一个月内完成搬迁。
此决定引发了广泛讨论。对于在上海有房产和按揭贷款的员工来说,回迁深圳意味着生活成本的增加,可能面临收入难以覆盖额外支出的困境。对于选择不搬迁的员工,平安银行也提供了离职补偿。这一调整不仅牵动着员工的利益,也引发了市场对银行未来布局的猜测。
7月7日,针对外界普遍关注的“回迁式裁员”传闻,平安银行紧急澄清,表示此举并非裁员,而是为加强管理、控制风险、强化协同和提升效率。该行强调,将确保业务稳健连续,并切实保障员工权益。
尽管平安银行作出解释,但市场仍存疑虑,有分析人士指出,平安银行此次调整背后透露出的是业绩压力和管理层对于成本控制的迫切需求。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银行业面临着较大的盈利压力,而平安银行作为一家以零售业务见长的银行,更是感受到了市场的寒意。因此,该行通过调整组织架构、优化人员配置等方式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对于员工而言,这一调整却意味着他们需要承担更多的成本和风险。一方面,他们需要面对深圳高昂的租金和生活成本;另一方面,他们还需要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团队文化。对于那些不愿意或无法前往深圳的员工来说,他们可能面临失业的风险。因此,有员工将此次调整戏称为“回迁式裁员”,认为这是一种变相的裁员行为。
实则,平安银行近期所做出的重大调整并非毫无预兆。自去年下半年起,该行已经迈出了组织架构的大幅度变革步伐。随着原行长的离职,新任行长冀光恒随即开始酝酿全新的战略蓝图和业务布局。
令人遗憾的是,在零售业务深度调整的消息公布后,裁员和减薪的风波便接连不断。今年5月,平安银行“员工当月绩效被削减”的传闻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从当前情况来看,这种趋势在一段时间内仍将持续,而各家银行所受的冲击程度也不尽相同。
此外,为应对市场挑战,平安银行开始逐步缩减高风险产品的零售业务,并暂时舍弃了部分高收益来源。同时,该行还决定裁撤已经存在十年的行业事业部,将地产、绿色金融等六大行业事业部合并为一个战略客户部。同时,零售金融领域也经历了重大变革,原东区、北区、南区三个区域的零售业务管理部被撤销,综合金融服务中心则被整合至综合金融拓展部。这一系列举措无疑给银行内部带来了不小的动荡。
从业绩数据来看,这些调整似乎并未能带来显著的改善。2023年全年,平安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646.99亿元,同比下降8.4%;归母净利润则实现了464.55亿元,同比增长2.1%。
进入2024年一季度,该行营收更是同比下降14%,净利润同比增长也仅为2.3%。在零售业务方面,个人贷款余额较上年末下降5%,消费性贷款余额下降幅度更是显著超过整体平均水平。
在业绩承压、消费市场动力不足的当下,平安银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然而上海股票配资平台,该行此次的“回迁式”调整似乎并未能为其带来转机。相反,这一调整不仅引发了员工的担忧和不满,还加剧了外界对于该行未来前景的担忧。对于平安银行而言,如何在确保员工权益的基础上实现业务的稳健发展,仍是一项长期且充满挑战的任务。